淺談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
——改變源自細微之處
睢寧縣實驗小學 張薇
孔子曾說過:“少若成天性,習慣成自然。”習慣是一個人長期活動形成的,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命運。俗話說“三歲看到老”,在肯定天性的同時,何嘗不是對習慣對人生影響的肯定,F代教育是全民教育,要求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關注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行為不是一蹴而就,是一個長期養成的過程。尤其是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道路更加艱難,孩子是能動的個體,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環境對其行為具有很大的影響,因此習慣的養成方式要因人制宜。
- 強壓下,乖順只是表象
今年九月,新學期開始了,接手一個新的班級,作為一個毫無經驗的年輕教師,擔任班主任是摸著石頭過河,由于經驗匱乏,在日常教學中就更加關注學生的一舉一動,更加的關注每一個孩子。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之后基本掌握了班級學生的情況,就在我為自己在短時間內掌握學生的情況而沾沾自喜的時候一份月測試的作文猶如當頭棒喝,敲醒了我。一個據我觀察為其定論為乖順的孩子在作文中盡是粗鄙的字眼,作文很短,就兩句話,一句是粗魯的咒罵,一句是令人驚憾的兇狠之詞。與其家長取得聯系以后得知,這個孩子的媽媽對其管教頗為嚴厲,就在這樣“高壓式”的家庭教育下,孩子漸漸選擇用說謊去迎合家長老師,扮演乖順,但其內心真正的想法與其表現大相徑庭。高壓式的家庭教育使得孩子形成一套自我防護系統,表面乖順,內心叛逆。根據了解到的情況我與該生家長進行了多次交流,并提出了些許建議,在對該生進行教育的時候應以鼓勵為主,多一些耐心,以說服教育為主,從情感上鼓勵其積極向上,盡量不使用武力進行教育。結合建議家長對自己的教育方式進行反思并嘗試新的教育方式后,該生漸漸脫下自我防護的面具,慢慢在家長面前敢于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不再一味用乖順的的假象去迎合成人。
- 不良行為只為引起關注
有的學生長期以來被貼上“差生”的標簽,好事兒不沾邊,壞事兒總有份兒,而教師提起這類孩子的時候也是為了以儆效尤。這類孩子雖被冠上“差生”之名,但并非無藥可救,他們的內心也有被關注的渴望,也期望被重視,于是他們就采取一些錯誤的行為方式吸引老師的注意。一個上課總是不遵守課堂紀律,總是欺負其他孩子的學生在一次犯錯之后負氣跟我說:“如果我不這樣老師就看不到我。”在長期被無視之后該生就想到了這樣的方法,久而久之這些不良的行為就成了習慣。在之后的教學中,我多關注該生,盡量讓其感受到對他的關注,之后該生在收到我的目光或微笑后總是回以微笑且不良行為一天天改變,作業也及時上繳,課堂紀律的遵守上也大有改觀。
在教學中,了解、尊重每一位學生,給予關愛,給予肯定,給予賞識。對于犯錯誤的的孩子,不妨做一次傾聽者,聽一次他的傾訴,給他一份關注、一份寬容,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還在成長的孩子?那些看似細微的小事卻體現了品質。涓涓細流可以匯聚成江河,不積跬步,何以之千里?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應從點滴做起,從每一小事,每一小處,每一小節做起,常抓不懈,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