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電腦多媒體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
徐州市睢寧縣實驗小學 吳海燕
美術是一種視覺造型藝術,新課程理念下美術課堂教學,注重培養學生感受力及表現力,提提倡在多種媒介的綜合教學中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可以更有效地開發學生思維,提高藝術感受力及創新精神。
在美術教學中,電腦多媒體的出現及應用,豐富了教學手段,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為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
1、多媒體使美術課堂更出色
在美術課堂中,利用多媒體的音、形、聲、光、色與繪畫相結合,積極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帶著作品意境的整體印象,再去聯想,由此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
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星空的聯想》一課,首先我用多媒體展現神秘的星空視頻影像進行欣賞,絢麗的色彩再配上靜謐神秘的音樂,使學生仿佛置身于無垠的太空中,進而啟發學生對神秘的太空發揮神奇的想象力,孩子們探究新知識奧秘的好奇心一下被調到起來,利用多媒體,我又和孩子們共同學習、欣賞了古代人們和繪畫大師心中的星空世界,進而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大膽表現自己對美好星空的無限想象。學生們作業形式各樣,想象力豐富,創作了繽紛奇幻的星空世界。
2、多媒體使美術課堂更愉悅
美術是靜的藝術,在美術課堂中恰當地引入多媒體進行教學,不但能活躍課堂教學氣氛,還能激發學生對生活往事的回憶和聯想,激發他們的思想情感,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如在蘇教版《畫聲音》一課教學中,首先我用多媒體以《兔子舞》的音樂為伴奏,和學生做起了律動,一下將學生激情調動起來,然后我又和學生一起欣賞了大家熟悉的《春天在哪里》《鈴兒響叮鐺》等樂曲,并請學生為歌曲配上舞蹈動作,最后啟發學生如何來表現歌曲優美歡快、活潑的節奏,頓時,學生的思路被打開,有的說可以用圓點、圓形,有的說可以用線條,有的說可以用各種各樣的形狀……還有的說歡快的樂曲該用黃色、紅色、橙色等明亮的色彩。這時,我利用多媒體里面的畫圖功能將學生說的內容快速的整合起來,再填上漂亮的顏色,很快一副美麗的作品就呈現在學生們的面前。最后,我又請學生欣賞了《小白菜》《鐵蹄下的歌女》《賣花姑娘》《二泉映月》等音樂,頓時教室里一片寂靜,學生們的表情有的莊重、有的時顯憂傷、有的異常悲傷……問及學生如何來表現這種音樂時,學生們各抒己見,有的聯想到黑色、藍色、深沉的色彩,其想法異彩紛呈,令我驚嘆,是多媒體這個神奇的催化劑,把學生的想象力引領到了入神的境界。
3、多媒體使美術課堂更有情
新的美術課改要求:美術教育不僅給人以美的感受,美術技法的培養,同時也是心靈的陶冶、精神的充實、智慧的啟迪,是人思想品德和文化修養的融合體。
如在人教版第五冊《變廢為寶》一課教學中,我從學生身邊的實際生活出發,先請學生說出對自己周圍生活環境的看法,其次利用電腦中的課件,請學生欣賞周圍生活環境被污染的圖片和攝影作品,再次,用電腦展示了環境污染的害處和很多年以后將會發生的可怕后果,后引導學生思考面對身邊的環境污染,我們該怎么辦?你有什么好的想法或建議?最后引導學生利用身邊的廢舊物品美化生活,保護環境,從而讓學生懂得:環保勢在必行,保護環境,珍惜資源,從小做起,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不斷提高學生良好的環保意識。
4、多媒體使美術課堂更精彩
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我們面對的是一群天真可愛的孩子,他們對美術富有極大的興趣,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但在美術課堂中有很多具象或抽象的概念是學生很難理解的,使用電腦多媒體技術的動畫效果,可以將靜態的畫面轉化為動感畫面,將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從不見轉化為可見,從平淡轉化為生動,使學生更深刻、直觀地感受自然美、藝術美、生活美。通過互聯網能夠搜集大量圖文并茂的美術素材,獲得更多課本上無法獲取的美術知識,縮短了教學時間,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也為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如在人教版第三冊《用畫來寫信》一課教學中,首先我用多媒體展示了信的格式,然后讓學生觀察用文字寫的信和“用畫寫的信”有什么區別?哪個更漂亮?其次,又用多媒體展示了“畫信”的方法,如:稱呼親愛的爸爸、媽媽,我便用多媒體展示爸爸、媽媽的形象,我很想你,我便把“我”變成孩子的形象,“想”變成“❤”形……并利用幻燈片切換中的方式,采用各種方式插入,一下就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學生們不由驚呼,使學生在感受美、欣賞美的同時,也完成了本課的學習目標。最后利用多媒體搜集各種各樣的信和圖夾文的讀物及作品,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加深了學生對信的作用和格式的理解,并使其對學生的創作有新的啟發和創新。
由此可見,美術學科,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學科,但不是孤立的學科,在美術教學中,將美術學科與電腦多媒體和其他學科有機的結合起來,綜合運用多種藝術手段,融知識性、趣味性、科學性于一體,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學習快樂,使學生真正地理解作品,大膽表現美術作品,最終達到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淺談電腦多媒體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http://www.cnjxgj.com/btdx/2007/8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