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動心靈深處的柔軟
——讀《四塊糖的故事》有感
睢寧縣實驗小學 魯智娟
讀了《四塊糖的故事》,深有感觸,當王友拿起石塊砸向同學時,正常情況下,當老師的會大發雷霆,連批帶罰,但是陶校長卻心平氣和,運用與批評、懲罰相反的方法“表揚獎勵”,獎勵了王友石塊糖果,獎勵的理由分別是:及時,沒有遲到,尊重老師,遵守游戲規則,正確認識錯誤等,一些微不足道的“閃光點”被細心的陶校長挖掘、發現、放大,最終,王友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并誠心誠意地改正,讀完這個故事,不由得真心佩服陶校長的教育智慧。
這樣的教育智慧在現代更應該發揚光大。因為現代小學生多數都是獨生子,在家庭里面受到父母、祖父母幾代人的呵護,他們是長輩們的心肝寶貝、掌上明珠,大人們把他們照顧得真是無微不至,孩子就是生活的中心,是吸引眾星的太陽,而習慣于被寵愛被呵護的孩子們也認為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這樣,他們不會站在別人的角度去考慮,以自我為中心,他們不會考慮別人的 感受,不會去關心、尊重別人。
“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好在他們只是孩子,內心純潔、可愛,可塑性強,他們的本質是善良的,只要觸動他們內心的那一根敏感的神經,喚醒他們內心的情感,他們一定能成為善良、懂事的人,學會關心他人、尊重他人。而做觸動、喚醒他們的工作,是我們做小學教師的義不容辭的責任。
那是一天的早讀課,學生打掃完衛生,在認真讀書,我像往常一樣,在批閱學生的循環日記。
“我是殘疾人嗎?”這是楊森同學在日記上寫的一篇文章的標題,看到標題,我迫不及待地讀了下去:“因為我爬單杠時不小心,跌成了左手骨折。骨折給我帶來了許多痛苦。每天在學校我都得坐在位子上,一動也不動,最痛苦的是我的手臂纏上了繃帶,打上了石膏,石膏又重又硬,就像一塊大石頭壓在我的胳膊上,這個‘負擔’最少也得三個星期才能解除。
“很多同學都說:‘楊森是殘疾人’。聽到這些話以后,我非常傷心。記得有一次,魏雨彤撿到我的練習冊交給我。我說:‘你怎么會有我的練習冊?’‘我是拾到的。’魏雨彤說,‘別說我是欺負殘疾人哦!’聽到這兒,我的心像針扎一樣,我也沒說什么,也不跟她計較,繼續掃地?墒俏叶嗝磦陌!回家路上,我邊走邊想:我的石膏能不能早點拿掉呢?這樣大家就不會叫我‘殘疾人’,就叫我楊森了。
“你們說我倒霉嗎?早知道,我就不爬單杠了,那樣,我的手也不會骨折了,這下可好,體育課不能上,操也不能做,嗓子也啞了,難道我的命運就這么不好嗎?”
……
讀了楊森的日記,我掩卷沉思:楊森雖然骨折了,但他從未缺過一節課,從未少做一次作業,值日勞動時用一只手去拖地、掃地,也不比別人少干一點,多么讓人感動,多么讓人心痛!可是沒想到竟然有學生嘲笑他是“殘疾人”!現在的孩子為什么這么缺乏同情心,缺少尊重別人的意識呢?我決定抓住這個契機,對學生進行一次深刻的教育。
這節班會課,我先在班級里讀了楊森的日記,讀完以后我發現教室里鴉雀無聲,有的女生眼眶里淚光閃爍,我問道:“聽了楊森寫的日記,你們有什么感想?”
趙家昂:楊森的手骨折了,我們不該去諷刺他,嘲笑他。
姜習:楊森的心里一定很傷心、 很難過。
施慈:如果是我的胳膊斷了,別人嘲笑我是殘疾人,我心里也會很難過。
……
我又接著問道:“楊森受傷以后,有哪些地方值得學習?”
何壯壯:楊森雖然受傷了,但是每天堅持來上學,值得我們學習。
張宇:楊森雖然手骨折了,每天堅持值日,值得我們學習。
郭桃:我是組長,楊森的作業從來沒少做過,而且每次都做得很好。
……
看來時機已經成熟,我緊接著問:“作為楊森的同學,你應該怎樣做?”經過討論,學生爭先恐后地舉手了:
胡巖松:在楊森值日時,我去幫助他拖地、掃地。。
慶林:楊森上廁所不方便,我去幫助他。
苗亞:作為同學,我們應該尊重他,關心他,安慰他,而不是笑話他。
魏雨桐:我笑話楊森是“殘疾人”不對,傷害了他,我要向他道歉。
……
我聽著同學們的發言,在黑板上重重地寫下了“尊重、關心”四個大字,語重心長地說:“同學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無論是在學校里,還是在家里、社會,人與人之間都應該互相尊重、關心。同學們,平時,你們有沒有做得不對的地方?”
趙壯:張碩、陳昱函經常打架,別人勸也不聽,他們不是互相尊重、關心。
姜溪:田地長得胖,有人給他起了外號叫“肥鲇魚”、“大胖子”,讓人聽了心里很不舒服。
袁可欣:有一次,李軒到前面讀課文,張新、劉朝就說李軒“結巴子”,這是對人的不尊重。
……
“那以后你應該怎么做呢?”我接著問。
魏嘉惠:我昨天在家模仿盲人走路,拿著竹竿當拐杖,走著走著就倒了,我了解了盲人的困難。以后我要尊重盲人,幫助盲人。
張威:我和爸爸排隊等車時,看到前面是坐輪椅的殘疾人,就沖到他的前面。我和爸爸做得不對,應該讓殘疾人先上車。
李柏林:我經常給人起不好聽的外號,這是不尊重別人,我今后不再給人起外號了。
……
看來,經過教育,同學們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一堂課也快結束了,我欣慰地說:“同學們,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關心別人、替別人著想是成為好人的根本,會讓你獲得更多的友誼和關愛。我們學過《掌聲》一課,同學們把掌聲送給了腳有殘疾的小英,使她變成一個開朗、活潑的孩子,今天,我建議也把鼓勵的掌聲送給楊森!”
楊森通紅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在一曲〈〈愛的奉獻〉〉的歌曲聲中,一堂特殊的班會課結束了。
陶行知先生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當深入觸動孩子心靈深處的柔軟,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敏銳地發現教育的契機,靈活地運用教育方法,循循善誘,春風化雨,讓他們成為品學兼優的人,就像園丁精心培養一棵棵果樹,只有及時地澆水、施肥、除草、剪枝、授粉,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