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圍坐”走向“合作”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 “小組合作”
睢寧縣實驗小學 余榴榴
內容摘要:在學講理念下,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已逐漸成為教學活動的主要形式。但在這次改革中不少教師只做“表面功夫”把學生們 “圍坐”在一起,教學中布置三、兩個任務,要求學生趴在一起討論一下、展示一番,就簡單的稱之為“合作”!那么如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小組合作學習”?筆者認為我們教師先要巧設障礙,讓學生從內心產生“要合作”愿望,在此基礎之上不斷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教師適時介入,不斷給予方法指導,以提高學生的合作技能,恰當地選取合作內容與時機,讓學生“會合作”“愛合作”,這樣我們的教學才能真正實現從“圍坐”走向“合作”。
關鍵詞:圍坐 合作學習 要合作 會合作 愛合作
《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1)由此可見“合作學習”應成為是我們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這也高度符合目前的學講課堂中提倡的“合作學習”的理念。
目前在我們的學講課堂中“小組合作”已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形式,但筆者卻發現在這次改革中不少教師只做“表面功夫”,把孩子的座位由原來的“秧田式”變為現在的“圍坐式”,教學中布置三、兩個任務,要求學生趴在一起嘰嘰喳喳的討論一番,一節課熱熱鬧鬧,最后再找幾個“優等生”匯報總結一番,這就是“學講課堂”中的“小組合作學習”了。如果只是追求這樣的形式,那就大錯特錯了!那么如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小組合作學習”?筆者認為我們教師先要巧設障礙,讓學生從內心意識到“要合作”,在此基礎之上不斷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教師適時介入,不斷給予方法指導,以提高學生的合作技能,恰當地選取合作內容與時機,讓學生“會合作”“愛合作”,這樣我們的教學才能真正實現從“圍坐”走向“合作”。
一、巧設“障礙”,讓學生“要合作”
首先,我們要知道:合作意識是個體對共同行動及行為規則的認知與情感,是合作行為產生的一個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礎。所以“要合作”的渴望與意識在整個合作學習中相當重要,而我們教師卻常常忽視合作意識的引導和培養,隨便給出幾個“任務”就讓學生們“合作討論”。于是我們的教學中就時常出現這樣的場景:教師布置任務,學生們快速地趴在一起,滿教室嘰嘰喳喳,熱鬧非凡?墒亲呓宦,孩子們說的大都與學習任務無關,或是在一起相互推諉誰也不愿意先說。幾分鐘后,教師一聲令下,教室里馬上安靜下來,站起來發言的還是剛才那幾個“頭頭是道”的優秀生。而且他們一張嘴就是:我認為......我覺得……。這些都是個人思考的結果,小組內沒有分工,沒有交流,沒有整合。這樣毫無“合作意識” 的學習又怎能稱得上是“合作學習” 呢?究其原因在于我們教師過于重視“小組合作”后的結果,沒有重視“要合作”的引導,只要組內有人能代表小組給出教師想要的答案,那么“小組合作”就算順利完成。這樣一來,優等生們會認為“合作學習” 就是我來當老師教組內其他組員,而組內相對較弱的學生會認為“合作學習”就是變原來“聽老師講”為現在的“聽優生講”。
1.情景障礙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障礙,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渴望合作交流從而獲取知識和技能。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大樹有多高》這節活動課時,課前筆者為學生準備了竹竿、尺子、線等,一上課教師就把學生帶到操場上準備測量,課前教師在操場上只準備了5個竹竿,學生一到操場看到這樣的情景就發現一個人無法進行測量,于是大家齊聲要求教師分組進行測量。此時教師應當把握這一時機對學生進行任務分配和講清活動要求,這樣就可以更好地滲透小組合作的思想,學生也會更加深入地理解合作、交流與探究的意義。
2. 問題障礙
問題意味著困難和障礙,而有些障礙卻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點亮學生的思維,促使他們去自主探索,合作探索,最終達到問題解決。如:在四年級上冊《可能性》的教學中,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摸球試驗中,教師為其設置一些分球、猜球、摸球等游戲任務,提出問題的要求,讓學生試著獨立完成。此時的任務是有難度的,部分學生會逐漸感受到一個人無法完成任務,需要小組齊心合作。此時教師選擇恰當的時機適當的點撥,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實現任務與合作學習,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更好地發揮任務與合作教學的最大效率與效果。
3、學具障礙
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學具巧設一些障礙,從而引發學生去自主學習與主動合作探究,提高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我先讓學生想一想利用原有的知識怎么解決?學生馬上想到轉化成圓柱。接著,我讓他們先自主探究再小組交流,在實驗中筆者在容器規格上巧設了障礙(準備不用的容器),學生在獨立探究時由于老師給準備的學具圓柱形和圓錐形有的是等底等高有的不是等底等高,于是產生了分歧,通過討論交流學生發現只有等底等高圓錐體積才是圓柱的三分之一,于是他們進行學具調換再次操作、探究驗證了等底等高的圓柱形和圓錐形,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三分之一。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需要只有被人所意識并試圖采取措施來滿足時,才有可能轉變為動機。(2)而目前的“小組合作”學生根本沒有“要合作”的欲望,而是盲目的聽從老師的安排,是老師要我們“合作”而不是我們“要合作”。于是就出現了“表面合作”的假象,那么怎樣才能激發學生要“合作”的欲望與意識呢?我們可以在教學中巧妙的設置一些“障礙”讓孩子先獨自想辦法解決,之后發現個人力量是不可能完成任務的,這時在老師的“推波助瀾”下,學生們想到了可以“合作”完成。這時的合作會更真實、更有效。
二、方法指導,讓學生“會合作”
在目前的合作課堂中,筆者發現大部分學生不會“合作” ,面對“小組”面對“合作”他們表現出不知從何入手。特別是有些小組是教師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進行安排和調換的,組員之間缺乏認同感與信任感,有的小組合作并沒有真正的開展起來。因此合理的組建小組,并對學生進行合作技能的教授與訓練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否則學生會因為缺乏必要的合作技能而無法進行合作。(4)
1、合理的組建小組
小組合作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教學活動,因此在分組的時候教師可以在“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基礎之上,盡量采取學生自愿合作為老師的參考,這樣可以產生組員認同感與信任感。每個小組中都有高中低三個不同層次的學生,在通過一段時間的合作后,老師要及時進行調整,使小組成員成為最優化組合,發揮他們各自的優勢。
2、目標明確“先獨立思考,再合作學習”
目前 “小組合作學習”幾乎都是學生忙于交流、討論、匯報,很少看到學生們的“獨立思考”。以往在老師下達一個任務后,直接放手讓學生去合作交流,大部分同學在還沒有自己想法的情況下就急于加入“討論大軍”中去,人云亦云!后來筆者發現這個問題后,及時調整,提出問題后先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把有疑惑的地方記錄下來,然后再小組討論解決問題。這樣每個同學都是帶著問題去交流,比較有實效性.
3、小組合作中學生學會“傾聽”
筆者在平時的聽課中還發現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 缺乏“傾聽”,我們經?梢钥吹竭@樣的畫面:教師宣布“合作”開始,所有孩子一起張嘴,誰也聽不清誰在說什么?聽取意見變成了各抒己見,那又何談“合作”呢?所以要讓孩子明白:傾聽不僅是對發言者的尊重,而且只有安靜傾聽他人見解,才能為后面的交流討論提供內容與依據。相反則會把后面的討論變成“無的放矢”。
此外合作的方法指導還包括 學會質疑,開展討論,糾正錯誤,汲取長處,整合意見等。教師在給出任務時首先要讓學生守規則,先思考,聽建議,再交流。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合作技能”變原來的“不會合作”為“我會合作”。
三、選準時機,讓學生“愛合作”
筆者發現“合作學習”變成了固定的教學環節,每節課不管教學的內容是什么,總要加上幾次“小組合作學習”,似乎只有這樣做才是標準的“學講課堂”。這種為“合作”而“合作”的做法,只會讓學生漸漸失去“合作”的樂趣,從而喪失參與“合作”的興趣。因此我們在備課時,要深入的挖掘教材,要根據學生的認知需要、年齡特征、合作能力,來選取那些發散性強的、容量大的、有一定難度的、或是可能存在爭議的內容來安排“合作”任務,這樣孩子的“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意識才會被激發起來,這樣的“小組合作”才更有意義。
1、選準思維性強的內容
筆者認為在數學教學中抓住一道典型題目尋求多種途徑的解法,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啟迪學生的思維,開拓解題思路。比如:在六年級上冊“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的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解題的方法,進行小組交流討論,每個小組得出了不同方法:用“份數”的思路考慮;用“分數乘法的意義”思路考慮;用“分數除法”的思路考慮;在以后學習正反比例后還可以用“正比例解應用題’的思路考慮。這樣的“合作”不僅使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得到鍛煉,而且還促使學生多方位、多層次的思考分析,對多種方法進行比較,優化解題方法。
2、選取難度偏大的內容
教學中利用“合作”來解決容量大、難度高的學習內容。比如:在學習六年級上冊“長方體和正方體認識”時發現這課的知識點多,并且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立體圖形,針對這兩大問題,最適合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來解決。首先教師可以從點、面、棱三方面分配任務。其次由各組根據組員不同的學習能力來選擇任務,先合作學習,分組交流,再進行匯報整合。這樣的合作有效的解決了時間少任務重的問題。
3、抓住可能存在爭議的內容
在教學六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這課中,筆者在出示題目時有意把“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三分之一”這個條件沒有出示,問學生“根據現有條件你能解決嗎?” 頓時班里出現兩派爭論,自然而然小組同學在一起討論起來了,不一會大家異口同聲的說“不能解決,不知道兩者之間的關系”。此時再安排小組交流討論,效果會更好!
在“學講課堂”中“合作學習”不只是教師教學方式,還是學生學習方法,更是學習的內容與態度,這也終將影響孩子們的終身學習。因此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我們的“學講課堂”絕不能流于“圍坐”的形式,應努力變“圍坐”為“合作”,讓“合作學習”在我們的“學講課堂”的教學改革中扎實有效的開展!
參考文獻:
(1) 《數學課程標準》 (2011版)
(2) 馬斯洛 《人類激勵理論》1943
(4) 王坦 《合作教育的基本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