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不想跟他們“講”……
睢寧實小 盧清榮
周五討論課到了,學生們迫不急待地拿出錯題本、課堂筆記、精典習題、迷你傳遞卡交流一周的收獲,或疑問、或爭論、或發現、或分享,總之自由時間、自由活動,學生講得興奮、帶勁、樂不思蜀!
如同往常一樣,我先到每個小組轉一圈,看看組內分工是否明確。咦?為什么劉連騰帶領的小組無人交流?四個人分明已擺好布陣趴在他身邊,卻各寫各的作業,這可不是劉連騰的個性啊,數學課上他可是個“話嘮子”,因為思維敏捷,所以總最先得到答案,然后常常因為按納不住內心的激動,冒著被扣分的危險去泄露秘密?墒墙裉焖麉s顯得異常的安靜,這時為什么呢?難道他對數學失去了原有的熱情?
帶著腦海中浮現的疑惑,我輕輕走到他身邊,拍了拍他的肩膀:“快交流啊”!本以為我的提醒能讓他改變,可當我參加完其他小組交流后,再看看他們,依然是各做各的事情;蛟S是因為他平時總是以優秀、積極、活潑的形象展現在我的面前,突然間沉默讓我有種天差地別的感覺,“這是劉連騰嗎?”,我再次走過去,“劉連騰,快帶著小組同學交流啊”。他抬起頭,望了望我,表情中明顯有一絲的不情愿,然后默默地低下了頭,似乎沒有打動他!我努力地控制自己的情緒,用溫和的眼光又一次看著他,期盼他能讀懂我的信任。相信他,再給一次機會。時間就這樣悄然流逝,討論的聲音也漸弱漸斷,同學們都快速整理起討論作業……下課鈴響了,各個小組興高采烈交上碩果累累的分享作業,有說有笑走出教室,唯有他們小組作業果然是空白。目睹眼前的一切,我真的有些失望,想就此批評這個組長的不作為,但轉念一想“明知故犯的錯誤擺在面前,批評還有作用嗎?等待吧!也許有內隱。”
晚學回到家里,心情似乎有些不知明的期盼,我下意識打開電腦上了QQ,哦~熟悉的頭像在閃爍,我打開對話框…….
“老師,對不起,我并不是不想討論,上午的心情很不好,我只能用寫作業來發泄我的情緒”。
“孩子怎么了?是我哪里錯怪你了?為什么心情不好啊,說出來給老師聽聽”
“就是換位了,我以前身邊還有唯一能交流來的趙建橋,現在一個學習好的同學都沒有,真倒霉!”
從他的話語中明顯地聽出怨恨,此時我最需要做的就是靜靜傾聽他的心聲。
“哦,明白了,是因為失落!”我沉默了一會。
“告訴你吧,今天數學課上我一直觀注姚珂宇同學,猜猜整堂課他都是和誰在交流?”
“不知道”
接下來,我故意停頓下來,給他充分想像的時間,然后慢慢的在鍵盤上敲出了兩個字。
“魏 鑫”(說明:這個同學是弱智生)
“???!”
“姚珂宇講的可專心了,魏鑫也聽得特認真”
“為什么?”
“我看到他們倆在一起學習的快樂情景,特別感動,想拍照留住這瞬間,但又怕驚擾他們,這種感動就不自覺地深深記在心里。和優秀的同學在一起交流是智慧的分享,和差生在一起交流更是心與心之間真情的傳遞,愛心交流無距離!幫助一個需要幫助的人,不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嗎!
“哦,老師,我懂了!這次和您談話,我很受教育!以后我也會像姚珂宇一樣,相信我吧!。”
短短幾分鐘的交流,原有的顧慮消失的無影無蹤。我的心情極速升溫,長噓一口氣,很慶幸當時的理智行為,不敢想象如果那時批評了他,這個“滿腹委屈”的學生會做出怎樣的舉動,是否也會成為記憶中永遠的灰色一頁,恰恰是等待換來心與心的交流,無痕教育潤物無聲,等來了春暖花開!
一天后,我悄悄打開了他的日記:
什么,好好的一節課竟要換位,換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周圍沒有一個會和我溝通的人。
可災難還是來了,我旁邊的人都不是優等生,趙建橋那幾人都在我的前兩排,我雖然能在山里”稱霸“,可是身邊總要有個”圣人“吧!
所以,原本開朗的我變的抑郁了,為什么我身邊沒有一個優等生,全是差生?為什么我會落到如此下場。我感覺到了一種被人遺棄的感覺。我難過了,除了哭,我只能用寫作業來發泄我的情緒。
我在位上寫啊寫,連數學老師的課都沒有興趣了,老師要小組討論,我卻在寫作業,老師提醒我,我除了委屈和怨氣,絲毫都沒有聽進去,當時的我就像一臺機器,心中除了寫作業,別的什么也沒有。我以為我無言的抗掙最終會換來老師的指責,可是一切卻是那么的風平浪靜………
事情過后,我為沒有理解數學老師的寬容而后悔,決定跟老師道歉,當老師告訴我,大家公認的數學王子姚珂宇和后進生魏鑫在一起認真、快樂地交流時,我突然明白了許多…….我為我的自私深深地自責起來………. 是數學老師的一番不經意的點播打開了我的心結。
輕輕合上日記,想起李鎮西老師的話:‘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是真理;有了愛,也不等于有了教育,這也是真理’。前者告訴我們,教育的前提是對孩子的愛;后者提醒我們,教育僅僅靠愛是遠遠不夠的,教育還需要智慧。面對這個活潑、可愛的小男孩,因為換位沒有得到滿足,而表現出“對抗”情緒,多么樸素、純真、現實的做法,學生情緒失落以后,教師如何用智慧面對呢?
首先:把情緒藏起來。當學生因為教學“意外”而產生不快樂,做出超乎常規,甚至用某種“抗議”的方式來發泄情緒時,教師要給予學生緩沖的空間,用冷處理的方式,暫且擱置關注,讓學生預料中被批評的必然,化為烏有。教師的寬容、睿智、藏起來沖動情緒,更能深刻影響、感染學生的內心,讓學生的情緒失落在關愛、信任和崇敬中消失。
其次:把教育藏起來。當學生處于情緒失落時,任性更符合兒童的天性,此時任何語言說教都不能入心,只有順應兒童才能更好轉化情緒,如同案例中,和風細雨、看似藏起來的暗示教育卻是入心三分,思想的轉化在智慧中得到自然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