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出“語文味”
-----例談如何挖掘各種體裁文本的語言訓練點
內容摘要:
新課標是圍繞“語言文字運用”的一場改革,如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貫徹“語言文字運用”的訓練呢?教師要有語言運用訓練的思想意識,拿到一篇課文,根據不同體裁的文本特點,主動尋找語言訓練點,尋找語言訓練的突破口。學習古詩詞時與作者拉近距離,產生共鳴,搭建了語言表達的平臺,讓學生練習表達。說明文的語文元素很多,很值得挖掘,說明文可以上出“語文味”。教寫人記事類文章應該善于尋找語言訓練點,把語言訓練落在實處。
關鍵詞:語文味體裁 語言訓練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的性質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與之前新課標提出的“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理解運用語言文字最大的不同是把“理解”去掉了,也就是說,新課標是圍繞“語言文字運用”的一場改革。
但是如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貫徹“語言文字運用”的訓練呢,上出語文課堂的“語文味”?
我覺得首先教師要有語言運用訓練的思想意識,拿到一篇課文,首先要主動尋找語言訓練點,尋找語言訓練的突破口。
- 關注古詩詞的“語文味”
小學生學習古詩詞,有一定的難度,因為我們與作者的距離比較遠,如何與作者拉近距離,產生共鳴是學習古詩詞最關鍵的地方。如果說閱讀是鮮艷的花朵,那么表達就是豐碩的果實。語言文字的訓練包括說和寫,古詩的閱讀教學也是如此,為讓學生更好地練習表達,在學習古詩詞時要搭建了語言表達的平臺,讓學生練習表達。
蘇教版教材十二冊第9課: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當時李清照還是少女時期,活潑愛玩,常常和女伴結伴泛舟。有一次,詞人沉醉于觀賞荷花,竟留連忘返到了不知歸路的地步.夕陽西下,興致未盡,不得已回舟,但仍半真半假地將小船駛入了藕花之中.絢麗的晚霞中,滿塘的荷葉交錯,粉紅的荷花亭亭玉立,與少女粉嫩的臉頰交相輝映,好一幅人花合一的美景!這不是一幅靜態的畫面,少女清脆的如銀鈴般的笑聲中,小船在荷葉荷花中穿梭,驚起一群鷗鷺,更引起少女的興致……在這首詞中,仿佛荷花就是少女的化身。
但是由于這首詞描寫的年代離我們生活的年代比較久遠,如何拉近與詞人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李清照早期生活的幸福美滿,成為教學《如夢令》成功與否的關鍵。
教學這首李清照的詞時,我進行了大膽的嘗試。首先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了解詩歌的意思。在讀懂詩歌以后,我引導學生:
師:古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你讀了這首詞,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樣的畫面?可以用詩詞中的詞語概括。
生:溪亭日暮。
生:藕花深處。
生:驚起鷗鷺。
師:請大家展開豐富的想象,穿越到兩千年以前,把你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情景寫下來?梢赃x擇一處最感興趣的去寫(或者小組合作分工,每人選擇一處去寫)。
(生寫,交流)
生:我寫的是“溪亭日暮”,夕陽西下,太陽將柔和的光芒灑落到湖面上,溪水被陽光映照得一片通紅,作者在溪邊的亭子里飲酒作樂,頓時忘記了一切憂愁,沉醉在眼前的景色中。
生:夕陽西下,水波蕩漾,落日的余暉倒映在溪水中,水面上蕩漾著一層一層的波紋漣漪,一人滑著小船慢慢駛來。
生:夕陽漸漸西沉,落日的余暉灑在小溪旁邊的小亭子上,散發出金子般的光澤,湖面泛起一陣陣漣漪,小魚兒在水里打鬧嬉戲。玩了一天的人們漸漸歸去,只留下一位年輕的女子還在這里流連,遲遲沒有歸去,她臉頰緋紅,現出微醉的神態,定是剛剛暢飲過美酒醉意未消,而讓她如此陶醉的,除了美酒,還有眼前這迷人的景色。
生:我寫的是“藕花深處”:湖上嬌艷的荷花亭亭玉立,向李清照綻放笑臉,輕柔的晚風撫摸著她的長發,也推動她的小船,似乎如磁鐵般的吸引了她,李清照情不自禁地蕩起雙槳。誰料,她卻不知不覺地劃入荷花深處。進也不能進,退也不能退。她用盡力氣,搖動船槳,激起一道道水花。
生:我寫的也是“藕花深處”:興致滿足后的李清照乘船回家,可是由于喝得大醉,誤入了藕花深處,她一點也不著急,邊劃邊觀賞著荷花,忘記了一切憂愁,這時,幾只水鳥飛起來了,這才想起回家的路。
生:我寫的是“驚起鷗鷺”:李清照由于心急回家,越來越用力劃船,小船在藕花中穿梭前行,驚起了藕花深處棲息的水鳥,“撲棱棱”飛起一群鷗鷺,發出清脆的鳴叫。
……
通過這一個寫話的練習,給學生搭建了內化和表達的平臺,讓學生融進了這首詞的意境之中,把自己當成李清照,去欣賞那溪亭的日暮風光,去領略荷花池塘的美景,去聆聽那鷗鷺的鳴叫聲……
二、關注說明文的“語文味”
《麋鹿》是一篇說明文。“說明文”這個名詞好像是專門為中小學閱讀教學而起的一個名詞。所謂說明就是把事物的形態、性質、特征、成因、關系等解說清楚的表達方式;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解說事物、闡明事理的一種文體。過去把說明文只當“說明文”教,是我們語文教師相當普遍的認識?茖W性是說明文的最大特點,那通過學習,讓學生學到科學知識是首要的任務,所以有的老師就把說明文的教學上成了科學課;近一段時間,“把說明文上出語文味”、“淡化文體”又提得比較響,怎樣挖掘說明文的語文元素又成為熱點。大家耳熟能詳的是說明文的寫作方法的教學,無非就是“列數字”、“舉事例”、“作比較”、“打比方”,有的老師就認為說明文的教學充其量就是學習說明文的寫作方法,從而指導寫作。事實上,認真閱讀《麋鹿》這一課的教材,你會發現,這一篇課文的語文元素很多,很值得挖掘。
首先是課文的語言優美。第一節“天色微明,晨霧如輕紗般飄浮在黃海灘涂上。一群麋鹿悄無聲息地向水塘邊走去。不知從何處傳來人的腳步聲,警覺的麋鹿迅即蹦跳著遁入草叢……”優美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動人的畫面,和諧自然,人鹿合一,不就體現在這個美好的畫面當中嗎?很多老師在執教《麋鹿》這一課時都忽略了第一段的教學,我覺得真是大大地可惜了。課文中還有好多優美的語句,詞語,也是學生積累學習的好材料,如“林豐草茂”“銷聲匿跡”“漂泊不定”“顛沛流離”等等。
其次是課文中用詞的準確。“角似鹿,面似馬,蹄似牛,尾似驢”,區區十二個字就把麋鹿的特點介紹清楚了,這種高度概括性的語言簡直就是一種藝術,一定要讓學生細細品味。另外像課后練習中的讓學生說說“放養”“飼養”、“陸續”“相繼”的細微區別,都能讓學生體會到課文用詞的準確性,并加以學習和借鑒。
教學時,為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我以辨認一張圖片入手,調動學生 學習積極性,并加上一個說話練習,從而內化學生的語言。學生興趣盎然,全身心投入到閱讀中,這就是“有目的的閱讀”,在教學的同時,引導學生品讀語言文字,體會課文中用詞的準確,學習課文的說明方法,練習語言表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興趣高漲,貫穿始終,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
為進一步提升學生對課文的內化理解,鍛煉語言的表達和運用,此處我設計了兩處說話訓練:
- 師:(出示麋鹿母子的圖片)有一只小麋鹿,它聽別人說麋鹿是“四不像”,心里很難過,就哭著去找媽媽,讓媽媽帶它去整容,它說為什么我長得和別人不一樣呢?尾巴那么長,蹄子那么大,多難看!媽媽會怎么勸阻它呢?
(提示:媽媽親了親小麋鹿,語重心長地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師:多么幸福、安寧、動人的畫面!同學們,一批批的游客來到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參觀,游覽,如果你就是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的一只可愛的麋鹿,你會怎樣向游客們介紹自己呢?抓住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傳奇經歷或者其中一個方面進行介紹,優勝者將獲得“桂冠小麋鹿”的稱號。
說明文也不是冷冰冰,就像這篇課文,處處都能感受到對麋鹿的喜愛,對外國侵略者的痛恨,對麋鹿生活現狀的欣慰,對保護動物的熱切希望。品悟、感受語言文字背后的思想感情。這些都應該安排在教學環節當中。因此,在學習5-7自然段時,我讓默讀5——7節,想想麋鹿哪些經歷讓你深有感觸,畫出有關詞句,在旁邊寫上感受,也以用一兩個詞語概括自己的感受。有很多學生寫的是“憤怒”“難過”,他們為麋鹿的悲慘遭遇慘遭殺戮而感到痛心惋惜;有的學生寫的是“高興”“欣慰”,他們為麋鹿繁衍后代、回到祖國、回到家鄉而感到高興;還有的同學體會到人類與動物要和諧相處,保護動物、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這些閱讀感受都來自于學生的深度閱讀的經歷。
說明文的教學可以與“生活語文”“大語文”等觀念接軌,和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開展相結合,以獲得新的活力。為此,在教學結束后,我打算安排學生繼續搜集麋鹿及其它珍稀動物的資料,分小組搜集,整理,匯報,作為一次完整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通過《麋鹿》一課的教學,我有了很多收獲,得到了很多啟發:其實不管是什么體裁的文章,我們都可以、都應該深入挖掘文章的語文內涵,尋找語言訓練點,不能把語文教學僅僅停留在對文本的理解和語言文字的表面的粗淺的接觸上面,就像《麋鹿》這篇課文,雖然是一篇說明文,我沒有把焦點僅僅停留在語言文字的理解和說明方法的學習上面,而是緊緊聚焦在語言訓練這個焦點上。
說明文可以上出“語文味”,《麋鹿》一課的大膽嘗試讓我重新認識了說明文的教學方式。
三、關注寫人記事類課文的“語文味”
寫人記事類的課文,一般比較淺顯。一位名師曾經說過:教白話文要做到“超越理解,學會表達,多快好省,因人而異”,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理解課文內容上面。這篇課文很淺顯,一讀就懂,沒有什么好講的,應該善于尋找語言訓練點,把學習語文落在實處。
《艾滋病小斗士》是蘇教版第九冊的一篇課文,寫的是一位南非黑人男孩恩科西坦然地面對生活,面對可怕的艾滋病,一邊頑強地與病魔作斗爭,一邊關心和他一樣患病的兒童的動人事跡。這篇課文對于學生來說存在一定的難度,因為學生對于艾滋病了解太少了,更不會有恩科西那種遭受病魔折磨痛不欲生的體驗,如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是教學的一個難點。課文內容雖然很長,但是沒有具體的細節,學生體會課文內容很困難。
如何進行有效,高效的教學,使學生學有所得?我經過思考,決定在學完5—7節以后加上一處“寫演講稿”的訓練。此處演講訓練既可以把課文內容進行內化,又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一舉兩得。
首先為了讓學生能真正走進文本,我課前搜集了很多資料,有詳細介紹恩科西和他的養母基爾.約翰遜的故事的文章,有介紹艾滋病的危害和傳染途徑的資料,還有介紹有關“恐艾癥”的 ,也就是對艾滋病的恐懼導致的病癥。我把那些非常感人的文章在班里讀給孩子們聽,讓他們對恩科西母子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在教學設計上,我決定讓學生充分閱讀文本,并加進介紹艾滋病和恐艾癥的資料,讓他們充分感受文本,正確認識艾滋病,認識“恐艾癥”有多么可怕。在學生真正讀透文本的基礎上,再設計演講練習:
演講要求:
1、開頭、結尾要有禮貌性的語言問候,如:大家好,謝謝等;
2、介紹自己的經歷;
3、說出自己的心聲;
4、向政府、人們發出呼吁。
整篇課文的教學采用板塊教學,第一板塊感悟文本,從課題“艾滋病小斗士”入手,抓住一條主線:“為什么說恩科西是艾滋病小斗士?”統領全文,默讀2——7節,畫一畫然自己感動的句子,可以在旁邊寫上自己的感受。交流時重點抓住“挺”、“坦然”等體會恩科西的頑強,抓住恩科西的三次呼吁體會恩科西的勇敢、有愛心,在充分鋪墊的基礎上,進行寫話訓練,不再是空中樓閣,無米之炊。
事實證明,這一處練習寫演講稿的環節的確是本文的亮點,是把語言訓練落到實處的最好切入點。
請看學生們在短短的不到十分鐘的時間里寫好的演講稿:
“大家好,我叫恩科西。我是一名艾滋病患者,11歲了。幾年前,艾滋病奪去了我母親的生命,同樣,我也患上了艾滋病。這其實并不痛苦,最痛苦的是看到別人對我的白眼,對我的歧視。我上學時,連學校里的老師就、學生都一起反對……我希望大家一定要關心艾滋病兒童,政府也要向艾滋病患者提供藥材,人們也不要對艾滋病患者另眼相看……握手、擁抱、吃飯時不會被傳染的!謝謝各國代表前來參加這個會議,謝謝!
“尊敬的在座的嘉賓,各國的領導們、記者們,你們好!我叫恩科西,是一位艾滋病患者,已經11歲了。我的親生母親是一位艾滋病人。不久,母親被艾滋病奪去了生命。好心的養母收養了我,使我擁有了母愛。上學時,養母帶我去報名?蔁o論如何,校長,老師和家長都不同意我去上學,經過一場軒然大波,我才得以去上學。我希望人們能接受和愛護艾滋病人,尤其要關心患病的婦女和兒童。政府應該向攜帶艾滋病病毒的孕婦提供藥物,是他們不再把病毒傳染給自己的孩子,人們不應該對艾滋病人心存偏見,擁抱艾滋病兒童是不會被傳染的。要知道,人們對艾滋病人的歧視比艾滋病本身更可怕!謝謝大家!
……
我配上音樂,讓學生在溫婉感人的音樂中道臺前演講,“我要感謝我的養母……”“我們艾滋病人最痛苦的不是病痛的折磨,而是受人歧視,遭人白眼……”“我的愿望是做一個艾滋病專家……”“我們艾滋病人也是人啊……”孩子們真的走進了恩科西的內心,他們就是小恩科西,他們的語言雖然不華麗,卻句句真情,他們訴說著苦難,訴說著愿望,極力地呼吁著,他們已經不自覺地把課文中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揉雜著自己的切身感受,伴隨著音樂,傾訴出來,這不是感悟文本,學習表達的最高境界嗎?
語言訓練其實不外乎“聽說讀寫”幾個方面的訓練,可以進行“說”的訓練,比如句式訓練,復述、講故事等,也可以進行“寫”的訓練,比如仿寫一個片段,拓展寫話等等,總之要抓住文本空白,見縫插針,設計語言訓練點。除了形式上的區別,還可以根據學生年齡的不同和教材的不同設計不同的語言訓練點。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艾滋病小斗士》這一課語言上沒有理解上的難點,而對于演講的訓練,對于五年級學生來說,是很有必要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語文素養,因此我把這一課的語言訓練點定在立足語言,高于語言,表達語言。
當然,小學語文教材不只有古詩詞、說明文、寫人記事類體裁的文章在閱讀教學中需要進行語言運用訓練,還有故事類、說理文等文章都要有語言訓練的意識。另外,語言訓練還要注意的是做好充分的鋪墊,重在兩頭,訓練前在充分學習課文的基礎上,提出明確的要求,而在訓練之后應該給予學生恰當的評價和鼓勵,這樣才能保證語言訓練的質量。另外,在閱讀教學中進行語言運用的訓練,不能讓學生感覺到枯燥乏味,語文是靈動的,有形象的,有感情的,不能狹隘地將語言運用理解為聽說讀寫的各種技能的單純的訓練,就像林莘老師曾經說過的那樣,語文教學中感性和理性相結合,就像“你是風兒我是沙,纏纏綿綿到天涯”。
此文獲“2016杏壇杯”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