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學習小組的創建與管理
——《人民教育》2014年16期
學本課堂在教學組織上倡導并實施小組合作團隊學習,建立“多對多”的舞臺教學組織形式,以激發學生潛能,提高合作意識,促進整體和諧發展。
一、創建準備
(一)班主任準備
首先,教師深入了解學生,認真制作“班級學生全景分析表”,全面了解學生的家庭環境、學習背景,以便因材施教,加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然后,根據學生性別、性格、成績、特長、身高、語言表達能力等因素進行分組,初步擬定分組名單。
其次,教師制作“學習小組電子樣表”,包括組名、組長、組歌、口號、愿景、學科等項目,以備播放,供學生參考。并交各任課教師熟知創建流程,積極參與創建活動。
第三,教師對學生進行學本課堂理念教育,鼓勵學生轉變觀念,拋棄“不好意思”的想法,積極參與小組創建,積極面對今后的學習生活。
此外,教師還要準備大白紙若干張、異色記號筆若干支及多媒體設施。
(二)學生準備
班級桌凳以合作團隊學習小組形式呈“二”字形擺放,與黑板垂直。主任助理(即班長)召開骨干學生會議,鼓勵大家積極參與課堂小組創建,勇于登臺展示,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告訴學生創建時間一般為90分鐘。
二、創建實施
(一)合作學習小組建設
1.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分組原則
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將班上48名學生分為8組,每6人為一組。在6人小組中,安排2個高分生,2個中等生,2個低分生,做到組內異質。每組成員的組織能力、學習能力、總成績、語言表達能力、性別等因素大致均衡,做到組間同質。組間同質有利于各小組之間的公平競爭,組內異質有利于組內學生的相互合作。
在組內合作時,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任務分工;A、淺顯的內容主要由低分生負責,中等生提出補充或修改意見,高分生則將合作內容進一步升華,提出更好、更多的建議和解釋。當然,成員們如有好的建議,都可以提出來,盡可能使所有的學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然后將小組觀察、討論或解決的問題結合在一起,形成小組的共識。
2.各小組成員保持相對穩定
每學年初,經過精心分組后,小組一般不再變動,讓小組成員相互熟悉了解,以便形成小組特色,增強小組合力。
3.人人都是學科長
小學階段主要包括語文、數學、英語、科學4個文化科,體育、音樂、美術等3個公共科。對于能力特別強的組員,可以擔任兩個文化科的學科長,其他成員擔任1個文化科的學科長和1個公共科的學科長。人人都是學科長,科科都有“領頭雁”,促使各個成員健康、自信發展。
4.小組成員座位安排科學有效
兩名高分生面對面坐在中間,兩個中等生、兩名低分生分別面對面坐在高分生的兩側。上課需要討論時,以高、中、低三人組成一個小組進行討論,低分生提出問題,中等生給予講解,高分生補充、糾正,這樣小組成員人人都參與、人人有事做、人人都進步。經過一段時間的實施,低分生的思考能力不斷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中等生的講解能力不斷提高,成就感不斷增強;高分生的理解能力、傾聽能力等也得到不斷提高,最終實現小組共贏。
(二)創建程序
1.創設情境,呈現目標
班主任播放各種團隊合作學習的圖片、視頻,激發學生團隊合作的意識和激情,公布分組名單。學生坐定后再根據視力、身高等原因加以微調。教師發給每個組大白紙一張、異色記號筆若干。
2.小組討論,創建機制
各小組民主產生組長,然后在組長帶領下,商定組名、口號、愿景、各學科長、成員分工、組歌,并將其書寫在大白紙上,各任課教師承包到組,逐項指導,確保分組工作緊張有序進行。
3.多元展示,激勵評價
各組進行精彩展示,學校進行攝影和錄像,作為創建資料保存。班主任采用智慧導學策略,激發小組的參與激情,喚醒團隊學習意識,努力實現個體學習愿景化、同伴學習合作化、小組學習承包化,挖掘創建的特色和亮點,及時予以肯定。
4.總結體會,提升意義
小組展示完畢后,各成員和教師積極主動分享活動體驗,談收獲、談失誤、談建議。
三、配套管理策略
學習小組創建后,要形成高質量、高效能的學習共同體,建立以人為本的多元、開放、民主、平等、自由、真實的學習場,必須有科學、有效的新型管理評價機制相配套,要處理好班主任、任課教師及小組成員三者之間的關系。在實踐中我們逐漸探索,形成了配套的“三會”制度,更新了小組捆綁評價新理念,創建“五級”學習評價機制和小組成績積分管理機制,并評選每月、每學期的優秀學習小組,推動學習小組的健康、持續、穩固發展,從而確保小組合作學習的效能和質量。
(一)常規“三會”制度
1.行政團會
此會每周召開一次,由班主任召集主任助理和小組長,在每周主題班會前一天召開,旨在研究管理方法,關注管理實效,著重培養小組長的責任意識、團隊意識、管理意識和管理技能,培養成員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調動大家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習活動的正常、持續開展提供動力,形成班級管理合力。該會主要解決學生“學不學”的問題。
2.學科團會
此會每周召開一次,由任課教師召集學術助理和學科長,在每周校本教研前兩天召開,旨在研究改進學習方法,培養學科長的責任意識、團隊意識、管理意識和管理技能,討論解決上周學習工具單使用中出現的突出問題,匯報各組潛能生的心理狀況、潛能生的轉化效果以及本周有效的轉化措施,形成學科學習合力。該會主要解決學生“會不會”的問題。
3.教育團會
此會議每月召開一次,由班主任召集任課教師,在校本教研前三天召開,旨在加強學科教師之間的溝通,改進短科學生的教育方法,提高潛能生的轉化率,形成班集體教育合力。該會主要解決學生“怎樣學”的問題。
(二)評價機制
根據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的原則,結合實際情況,學校實施“五級”評價。學生自己側重于書寫評價,選擇性評語為“進、平、退”;同伴側重于卷面評價,選擇性評語為“凈、殘、污”;學科長側重于答題規范性評價,選擇性評語為“優、良、差”;小組長側重于成員參與度評價,選擇性評語為“多、中、少”;學術助理側重于成員答題效果評價,滿分為100分。
課堂上各成員適時進行評價,使學生時時刻刻都處于別人的關注之中,從而處于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評價時要采用組內評價與組間互評相結合的方式,使評價持續地激勵學生。任課教師也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每一份學習單,時刻了解和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發現應付現象及時制止、教育。每周的學科團會上,各學科長要總結本組成員的五級評價落實情況,任課教師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
此外,在學月檢測和期中檢測中,教師只公布小組成績,不公布個體成績。這樣做既維護小組中潛能生的尊嚴,又增加團隊內部的合作精神,促使每位成員不斷為團隊的榮譽而努力。以各組互評成績的平均分、及格率、優秀率等考核指標,按照4:3:3的權重換算成積分,得到各小組本次檢測的積分,評選出優秀小組,適當、適時進行榮譽或物質方面的獎勵,激勵各小組持續、健康發展。